dca080143研究目的:1。中小学生实验活动与实践能力发展有什么关系?
2.同我所进行的“八五”重点课题“学生实验能力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目前中小学生的实验能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dca080143研究目的:1。中小学生实验活动与实践能力发展有什么关系?
2.同我所进行的“八五”重点课题“学生实验能力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目前中小学生的实验能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科学(理、化、生)课程的实践能力是否达到新课程的要求?
三。**中小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方法。
1999年,《中共**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那么,什么是实践能力呢?
1、 论实践能力的定义
目前,对实践能力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从字面上讲,实践能力应该是从事实践活动的能力。
从哲学角度来看,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全部活动。主要包括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等。其中,生产斗争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着一切其他活动。
”[1]实践是相对认识而言的。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致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整体认识论,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与实践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和探索世界的一切社会性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能力则指个体完成特定实践活动的水平和可能性。它标志着人的价值水平和主体性,也决定着个体实现自我的程度。”[3]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analytical intelligence)、创造性智力(creative intelligence)和实践性智力(practical intelligence)。分析性智力用来解决问题和判定思维成果的质量;创造性智力可以帮助我们从一开始就形成好的问题和想法;实践性智力则可将思想及其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加以实施。成功的智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在分析、创造和实践中协调平衡,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4]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在介绍成功智力时指出:“实践思维能力的任务在于,实施选择并使选择发生作用。如果将智能应用到现实世界环境中,那么实践思维能力就开始发挥作用。
沉默知识(tacit knowledge)的获得和运用是实践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5]有学者认为:“把实践定位于在认识指导下的问题解决过程,将实践能力定义为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
”[6]
从教育角度来看,有学者认为:“实践能力就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而言,主要是指学生个体吸收、整合支持性教育资源和个体基础资源,适应社会生活,解决基本实际问题,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促进自我成长,提升自我的实践主体地位的能力。”[7]其他学者也表示了相同的观点。
[8]综上所述,实践能力可以定义为: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不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实践能力可以定义为:
个人完成实际任务的能力。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就是将所学知识特别是以间接方式获得的知识,如书本知识或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或完成实际任务。一方面,相对学生主体而言,要么实际情况是学生未曾遇到过的,要么实际问题或任务是学生未曾遇到过的,或者是完全未曾经历,或者是部分未曾经历,总之相对学生有新的成分。
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所经历的事情,完成的质量和效率都有所提高。实践能力的高低可以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通过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质量和效率得到体现。应用性学习是实践能力的核心。
二、实践能力的结构
实践能力由哪些要素构成呢?有研究认为,实践能力有四个基本构成要素:实践动机、一般实践能力因素、专项实践能力因素和情境实践能力因素。
[9]实践动机是指由实践目标或实践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者内部动力。一般实践能力因素包括个体在实践中的基本生理和心理机能,它不指向解决具体问题,但影响个体问题解决的效果,构成个体实践能力的生理和心理基础。特殊实践能力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的特殊技能。
情境实践能力因素是指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实践者根据自身能力和具体情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恰当地决定行动路线并付诸实现的能力要素。
其他学者认为,实践能力包括三个要素:一般实践能力、特殊实践能力和情境实践能力。[10]
类比斯皮尔曼(英,1904)提出智力有两种因素构成:一般能力(g)和特殊能力(s)。g是人的一切智力活动的共同基础,s只与特定的智力活动有关;并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实践能力至少由一般实践能力因素和专项实践能力因素构成。
3、 实践活动类型与能力
始于2001年的中小学第8次课程改革,设置了综合课程如科学课、艺术课、综合实践课,增加了**性实验和研究性学习内容,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在科学课程中,学生将通过科学**等方式理解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技能,体验科学过程与方法,初步理解科学本质,形成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11]
如果按照主体实践活动的内容来分类,依据多元智力理论,实践活动及实践能力可以分为:语言实践能力(对词义特别敏感,擅长有效利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实践能力(对乐曲、旋律、节奏特别敏感,有很强的感知、鉴赏、表达和创作**的能力),数理逻辑实践能力(有效利用数学和逻辑进行推理的能力),空间实践能力(准确感知视觉空间世界的能力),身体运动实践能力(动作灵巧、敏捷,在身体平衡、协调、力量、速度、灵活性等方面表现突出,善于运用身体来表达内心感受的能力),人际交往实践能力(善于觉察并区分他人动机、意图、情绪的能力),自我认识实践能力(善于认识人的内心世界、善于分辨自己的心理状态的能力)和自然实践能力(善于观察和洞察生物界以及自然规律的能力)。[12]
如果我们按照学科和成功智力理论对它们进行分类,它们每一个都会对分析、创造和实践思维产生影响。“在自然科学中,分析思维可以用来将假想的理论同其他理论进行比较;创造性思维用来形成一种理论或设计出一个实验;实践性思维则将科学原理应用于日常生活。对文学而言,分析思想用以分析剧情、主题或人物;创造性思维用来写一首诗或一篇短篇**;而实践思想又将从文学中汲取的知识与教训应用于每天的生活中。
对于历史……”[13]
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实践的方式和特点,实践能力可分为模仿性实践能力和创新性实践能力。前者指实践主体模仿他人(教师)完成实践活动的能力,后者指实践主体创造性地完成实践活动的能力。[14]
科学(理、化、生)实验课和综合实践活动(高中技术)课,是中小学课程中主要的实践活动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既是专项技能获得的必经之路,也是学生默会知识增强的重要途径。
四、实践能力的评价
实践能力的发展具有实践性、情境性、综合性和外部性的特点。因此,“它很难用试卷考试衡量高低,只能通过实践活动表现来评价。”[15]有学者做了“考核物理实验能力的笔试与操作考试的比较”研究。
结论:高度一致的是,操作测试与笔试没有显着相关,因此笔试不能替代操作测试。据学者分析,实验笔试与操作考试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主要是因为其质量不同。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我们可以作如下的比较分析。
一。实验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以下能力:
(1)知识的保持与广度――记忆力;
(2)应用知识的理解与判断力;
(3)抽象思维、概括能力。
2。操作考试以实验知识为基础,主要考查学生的技能,包括:
(1)视―动觉协调能力;
(2)观察力;
(3)对实验环境的适应力。
综上所述,笔试与操作考试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笔试不能替代操作考试。
“学生的理科实验能力是一种复合的能力,实验操作技能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近年来,不少学校在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进行评价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对学生实验能力的整体评价有效方法,把认识、操作与解决实际问题(验证或**)有机地联系起来,体现了素质教育评价发展的方向。”[16]
实践能力的评价,要根据实践能力发展的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创造性地完成一定的任务或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评定现有的实践能力。从实践能力的结构来看,实践能力的评价只能通过对特殊实践能力的评价来体现。如果在实验室的环境里,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科学性问题,可以评定学生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实践能力。
我们的实践能力评估主要是评估学生在每各学校部分中的自然科学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