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编辑:阿文时间:2020-06-25 17:17:34
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关注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新课程追求课程的生命,关注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新课程追求课程的生命,让学生能将所用于生活,期望通过研究。

结题报告

镇江市大港中心小学张书霞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关注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赋予教育以生命意义和价值,是我们的必然选择。新课程追求课程的生命,

《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

结题报告

镇江市大港中心小学张书霞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关注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赋予教育以生命意义和价值,是我们的必然选择。新课程追求课程的生命,要求课程内容应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回归生活。让学生能将所**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在现代生活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校确立《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的子课题作为研究专题,期望通过研究,唤起教师对教学和教育的价值的理解,通过课堂设计的改进,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的丰富性和生活的乐趣,促进学生基本的生活态度的形成,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二、概念的界定:

1、小学德育课堂教学:本课题研究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开设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动。

2、生活化:生活化是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即“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

”3、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在小学德育教学中,从各个年级段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德育,学习德育促生活。它体现了“德育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在周围的事物中学会感悟、品味,并学会用生活化的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包括两个方面:(1)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体验的结合。

(2) 教学活动的方式式生活化的。即教学活动是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生活过程,关注学生需要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既学到知识,而且多方面素质得到主动发展。本课题在教学生活化的思想指导下,主旨是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索具体的操作策略。

3、 研究目的和内容:

目标1。通过课题研究,形成德育课堂教学的总体操作策略。通过课题的实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并形成在学习与生活中与人合作交流、**学习的能力,努力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的素质,为他们终生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内容课题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等方面展开研究,研究中力求在生活与教材之间构建平台,通过思维迁移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活动方式方面,要通过教师课堂生活化的语言、行为去感染学生,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培养能力。此外,还需要设计生活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活动中所学到的东西。师生之间要积极互动,相互讨论和交流,相互理解和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有生命的课堂。

课堂教学生活化更重要的是能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的生活化氛围,使学生学得真实轻松。它还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区,贴近生活,了解生活中德育的魅力。

四、研究的方法:

(1) 文献法:通过查阅各种理论著作和研究资料,进一步明确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内涵以及学生学习生活化能力的培养方法。

(2) 调查法:通过观察、问卷、测试等手段对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兴趣、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3)课堂行动研究。教师直接对所从事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研究,包括“计划、实施、反思与评价”三个环节。

(4)个案研究法。本文对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典型教学策略进行了跟踪研究和总结。

(5)经验总结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5、 研究过程及经营策略:

(1) 组织调查了解现状。

通过观察、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调查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因素和及积性。

学生对品德课的兴趣及课堂参与度的调查统计表

【调查人数300人】

从上表可以看出,对道德教育感兴趣的学生不到一半,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学生比例较低。为了寻找原因,我们尝试进行了“影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因素调查”,统计结果见下表;

影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因素统计表

从调查结果分析,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影响着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 根据组织学习的现状,提出假设。

1、针对调查结果,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阅读德育教学方面的文献资料,对与课题有关的文章做好摘录或做好记号。我们也注重**学习,收集相关文章。这样的学习,既学到了理论的东西,也学到了实践性的东西,这不仅对教学有帮助,也对课题研究寻求了理论支点。

(1)、生活教育的相关理论:生活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教育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

(2)、主体教育观:人的主体精神的本质是自由、自觉,学生个体发展必须通过独立自主的、积极主动的理性思考后作出行动选择,儿童是其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灌输的容器。

(3)、个性社会化原理:儿童应是正在发展中的完整的人,这种发展是其个性化向社会化的过渡,成为社会的人。作为社会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育工作者只有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可使学生朝着我们期望方向发展完善。

要实现从个性化到社会化的转变,最有效的载体是生命。它能否实现社会化,取决于它是否主动适应生活。

2。提出了课堂教学的基本假设。

(1) 生活化德育课堂的需要——多元化教学

生活并不是一幅静止的画面,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需要有丰富的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多样化的教学是对教学回归生活的最好体现。

① 创造积极互动的课堂生活。学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课堂中加强沟通与交流,相互启发与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共同**的学习是生活化教学追求的课堂氛围。

② 把生活知识扩展到课堂学习。学科教学是知识科学发展的缩影,而生命不仅仅是科学的世界。生活中也有重要的道德和情感内容,将作为教学生活的重要学习资源。

③ 以生活为教学背景。课堂是一座桥梁,要将校外的、校内的、个人的、集体的、科学的、生活的世界结合起来,他是一个大家生活的场所,而不是割裂开来的学习知识的小天地。

(2) 要建立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