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寒假三次下乡社会实践报告
大学生寒假三次下乡社会实践报告
1月24日至1月31日,我随广西玉林寒假志愿者团仁东支队来到玉林市仁东镇大棚村进行社会实践。对于从小就比较娇生惯养的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经历。在短短的9天时间里,我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也有了很多感触。
大棚村是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全村耕地面积1550亩,住户面积200亩,230户人家,800口人,其中党员19名。全村固定资产5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200元左右。生活在附近的村庄有一定程度的富裕。
自从甘村长前年上任以来,他为村里的工作尽了全力,给村里带来了很多好处。这个村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说到周村长,村里所有的老人和年轻人都竖起大拇指。
进村后,首先引起我注意的就是有序的道路和整齐的房舍,以及道路两旁一望无际的大蒜田,与我想象中的农村有着相当大的区别。融入村里后,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村里的治安状况相当好。经济上的宽裕和生活上的安宁,使我毫不夸张的用了安居乐业来作为周家村给我的第一印象。
听村里的领导介绍,村里的主要收入于种植业,其中200亩潮菜收益可达每亩1000元左右,而大蒜更是达到了每亩xx元。但当我们问到村中是否有自己的企业和项目时,村里领导向我们道出了苦衷:数年前曾有一罐头厂,在村里投入生产,但不到3年,罐头厂就因接连亏损而在村中消失,而其后的几次上项目的想法,都因缺资金少技术(尤其是少技术少人才)而夭折。
人才和教育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接下来的几天给村民上课的过程中,这个品牌一天天加深。
在下乡的过程中,我见闻很多,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教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新时期农村教育仍面临诸多问题,将极大地促进农村发展
这次社会实践的时间为9天,参加队员有20名。在这短短的几天里,我们开展了四大活动,我将向大家作一个简短的报告。
1、 放开孩子们的梦想,明天开太阳主题班会。
在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上,我们组主持的专题叫关爱花朵,精彩大棚,做这个活动我们的初衷是想借我们的行动展示给这些缺乏关爱的山村孩子们的父母一个感性的认识,那些礼都是村委出钱资助给我们活动的。我们的活动是志愿者活动的一部分。当我们给孩子们送去一些糖果和书本文具时,孩子们那种渴望爱的眼神深深的打动着我、震撼着我,缺爱、纯真、努力、上进是在场的每一个孩子都具备的,从他们那双充满求泪水的眼睛里,我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
和孩子们一起的几个小时里,我过得快乐而充实,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当一个小孩子代表给我们佩带红领巾的时候,我真的很激动,激动的程度不比我第一次带红领巾的时候差;当孩子们用洪亮的声音唱着《春天在**》时,我不知为什么,也许是一种冲动。我的眼睛开始模糊。我想我真的被他们感动了,被他们的天真、活泼和朴素感动了。
在这些孩子的身上,我真正体会到了我们社会对留守孩子的关爱是重要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让我感觉到我的做法是对的,如果这次活动能增强他们对未来美好的憧憬,那我们的这个活动就算是成功了。
我们的活动受到了当地领导、村委会和村民的欢迎。
2、 拜访农民,寻找技术领袖。
为了尽快了解大棚村,我们第二天一大早就和村干部进行了座谈,座谈会的地点就在村委会,形式很简单,但内容却很充实。
村干部介绍说。大棚村有1.3万亩耕地。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其他蔬菜,如大蒜和潮菜,也被种植。养殖业也不算发达,正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还没有形成什么规模,主要品种比较单一,就猪、鸭、鸡等传统品种,特种养殖还没有。
我们组有个成员是农学院学机械的学生,这次下乡的目的有一个就是调查一下农业机械在农村的普及程度和农民需要什么样的机械。但当我们问到这个问题时,村干部很干脆的回答:我们村根本不存在农业机械化,一切农活全部由农民手工去做,完全是原始的东西,不存在什么机械化。
当时我真的很惊讶,问他们为什么不用一些机械代替人来做这些重复性很强有很繁重的工作时,他们是这样回答的:如果都机械化了,那不就有更多的剩余劳动力了。我想农民他们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也许他们就是这么认识的,我们的任务是来调查的,在短短的几天里,我们不可能改变他们的思想,就没有在往下追问。
于是我们就转换话题,说:在现在的这种耕作过程中,有没有哪种工作是农民认为比较繁重的,希望由机械代替的。村干部想了想说:
现在有一个问题,稻田收割后,主要靠人力和动物资源来完成,既费时又费力。希望有一种耕田的机器代劳。我个人认为市场上应该有这样一台机器,但是当地的信息不是很丰富。
打算回来在网上或者从别的渠道帮农民们找找。
其他的队员也就他们自己的专业问了些问题,例如,学法律的就比较关心农业的法规政策等问题,像税费改革什么的;化肥专业的学生问的是农作物的一些病害。在他们问的时候,我就仔细地听,然后认真地作笔记,我想虽然这些跟我的专业不相关,但是多知道一些总没有坏处。
座谈大概持续了两个小时,我们对旧堡的总体情况有了个整体的认识,但光听村干部讲,是绝对不能完全了解的,所以我们决定下午亲自到农民家里去看一看。
午饭后,我们来到一个职业养鸡场。这是全村最早的一次。今年已经五年了。我们去的那天是下午,正好她丈夫赶着鸡场去看看了,家中只有女主人和3岁的小女儿在,15岁的大女儿今年开学上初二,放假去学校补课了。
她家养的鸡是全村最多的。现在有500个;总共有4亩半地,除了一亩地种的是粮食,其余种的都是青菜,每年收获的大米和水稻有一般是用来喂鸡,但据她所说,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一定量的饲料。
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制定了一个16字的采访流程,即介绍材料、说明目的、了节情况、记录问题。有了明确的过程,我们访问起来,越来越得心应手了。
3、 建立农学院农村发展研究会九铺农业科技服务站,与当地**开展长期合作。
建立这个服务站的目的或者说是初衷就是使农大的学生与农民保持密切的联系,充分了解农民的需求,在他们的学习当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所侧重,真正做到学有所用,这样,他们学习起来就更有动力了;
同时,农民也能得到真正的实惠,首先,他们所提供的资料、信息都是免费的,没有经济利益在其中,也就不存在什么欺骗,不像有些种子公司卖假种子可以得到更多的利润却不顾辛苦一年而颗粒无收的农民,他们不会;其次,是长期合作,农民可以随时把遇到的比较棘手的问题通过服务站告诉农学院,要是他们能解决、有把握的东西,会毫无保留的告诉农民,如果他们解决不了,或者把握不大,他们也会负责的告诉农民,让他们先等等,他们会替他们去请教学校里专家、教授们。我们在这项建设中做了以下工作:
一。制定农业大学农村发展研究会旧铺农业科技服务站管理制度暂行办法;
2。走访农户后,了解农户情况,确定农业科技服务站站长和九铺村科技带头人;
三。向农业科技服务站捐赠图书、光盘等资料,部分将作为保存图书保存在服务站;
四。为了不耽误农民的时间,我们决定为农民送书回家,并加强服务站的宣传。
这种人才流向并非只存在于农村和城市之间,也同样存在于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间,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以至于我国的西部和东部之间及国内和国外之间。
四、农事实习。说起来是很简单的活,就是给大蒜地锄草。
这不是我这么大以来第一次做这样的工作。但一开始乱锄一气,草没锄掉几棵,手上倒磨出了几个泡,后来慢慢的掌握技巧了,也锄的快多了,不一会我就把一垄锄完了。大蒜地里风很大,我这才亲身体会到了农民们的不容易,作为农大的学生应该给农民办点实事,更坚定了我们把农业科技服务站建下去的决心。
以上是我对主要活动的简要介绍,其中穿插了一些思考。现在我想谈谈对整个活动的一些感受:
一。团队合作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每个人对每件事的看法不会是完全相同的,所以处理事情有分歧是很正常的,但随着大家相互的逐渐了解,分歧会慢慢减少,工作开展也会越来越顺利。只有把大家的思想统一起来,心放在一个地方,把精力集中在一个地方,工作才能顺利出色地完成。
2。宣传工作和筹备工作在整个工作中的重要性。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都被人说烂了,可只有经历以后才能体会到它的真正含义。你需要进行一项活动。如果宣传工作不到位,没有人来参加,活动怎么能继续下去。即使你准备的再充分再也白搭,给谁看呢。
如果你前期准备的不够充分,观众或者说参与者一多,你准备的不够充分,肯定就会手忙脚乱,更别提发挥水平了。从这次活动中,我充分认识到,做好准备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只有做好准备,才能出色地完成任务。
3、我觉得做一件事情只要你努力了,用心去做了,不管结果怎样都是成功的。
我从这个社会实践中获得了很多,感觉也很好。以上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请给我批评和指导。
2019年大学生寒假农村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二)
1月24日至1月31日,我随广西玉林寒假志愿者团仁东支队来到玉林市仁东镇大棚村进行社会实践。对于从小就比较娇生惯养的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经历。在短短的9天时间里,我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也有了很多感触。
大棚村是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全村耕地面积1550亩,住户面积200亩,230户人家,800口人,其中党员19名。全村固定资产5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200元左右。生活在附近的村庄有一定程度的富裕。
甘村长在xx上任以来,为村里的工作尽了全力,给村里带来了很多好处,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说到周村长,村里所有的老人和年轻人都竖起大拇指。
进村后,首先引起我注意的就是有序的道路和整齐的房舍,以及道路两旁一望无际的大蒜田,与我想象中的农村有着相当大的区别。融入村里后,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村里的治安状况相当好。经济上的宽裕和生活上的安宁,使我毫不夸张的用了安居乐业来作为周家村给我的第一印象。
听村里的领导介绍,村里的主要收入于种植业,其中200亩潮菜收益可达每亩1000元左右,而大蒜更是达到了每亩xx元。但当我们问到村中是否有自己的企业和项目时,村里领导向我们道出了苦衷:数年前曾有一罐头厂,在村里投入生产,但不到3年,罐头厂就因接连亏损而在村中消失,而其后的几次上项目的想法,都因缺资金少技术(尤其是少技术少人才)而夭折。
人才和教育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接下来的几天给村民上课的过程中,这个品牌一天天加深。
在下乡的过程中,我见闻很多,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时期,农村教育仍面临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将极大地促进农村发展
这次社会实践的时间为9天,参加队员有20名。在这短短的几天里,我们开展了四大活动,我将向大家作一个简短的报告。